杜鹃(广群芳谱) 杜鹃花(涌幢小品),山踯躅、山石榴、映山红(本草纲目),照山红(河南),唐杜鹃(植物志)
落叶灌木,高2(-5)米;分枝多而纤细,密被亮棕褐色扁平糙伏毛。叶革质,常集生枝端,卵形、椭圆状卵形或倒卵形或倒卵形至倒披针形,长1.5-5厘米,宽0.5-3厘米,先端短渐尖,基部楔形或宽楔形,边缘微反卷,具细齿,上面深绿色,疏被糙伏毛,下面淡白色,密被褐色糙伏毛,中脉在上面凹陷,下面凸出;叶柄长2-6毫米,密被亮棕褐色扁平糙伏毛。花芽卵球形,鳞片外面中部以上被糙伏毛,边缘具睫毛。花2-3(-6)朵簇生枝顶;花梗长8毫来,密被亮棕褐色糙伏毛;花萼5深裂,裂片三角状长卵形,长5毫米,被糙伏毛,边缘具睫毛;花冠阔漏斗形,玫瑰色、鲜红色或暗红色,长3.5-4厘米,宽1.5-2厘米,裂片5,倒卵形,长2.5-3厘米,上部裂片具深红色斑点;雄蕊10,长约与花冠相等,花丝线状,中部以下被微柔毛;子房卵球形,10室,密被亮棕褐色糙伏毛,花柱伸出花冠外,无毛。蒴果卵球形,长达1厘米,密被糙伏毛;花萼宿存。花期4-5月,果期6-8月。
产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和云南。生于海拔500-1200(-2500)米的山地疏灌丛或松林下,为我国中南及西南典型的酸性土指示植物。
本种与皋月杜鹃 R. indicum (Linn.) Sweet 相似,但不同在于后者的雄蕊为5;叶较小而狭窄,边缘具细圆齿,易于区别。
本种全株供:有活血、补虚,内伤咳嗽,肾虚耳聋,月经不调,风湿等疾病。又因花冠鲜红色,为的花卉植物,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,目前在国内外各公园中均有栽培。
作者仔细研究了方文培教授发表的荚蒾叶杜鹃 R. viburnifolium Fang 和美丽杜鹃 R. bellum Fang et G. Z. Li 以及谭沛祥发表的双色杜鹃 R. bicolor Tam 和长条杜鹃 R. petilum Tam 的模式标本和付模式标本的特征;与杜鹃 R. simsii Planch. 的区别甚微,极难于分开,故将前四种归并于杜鹃之中较为合理。